1)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_黄巾张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鸿都门学”是天子刘宏,不满当时的官办教育机构“太学”里那些对天子缺少服从的太学生,特地推出来与之对抗的一个教学机构。

  所谓“太学”,在后世改名为“国子监”,大概相当于“清华北大加中央党校”的地位。早期的“太学”,生源较广,主要由全国各地的郡国选送。在刘宏继位以后,“太学”生源渐渐变成以“六百石以上官员推荐入学”为主。

  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可以算是地方上的长吏,或者是朝廷里的中坚。这些人手中的推荐权,当然首先要为自家的子弟进取而准备着。有了长辈的推荐,那些官员子弟入仕的起点,就自动被抬得很高。在与非官员子弟的竞争中,太学生自然而然的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对汉家天子来说,手下的出身是寒门还是世家,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选拔出来的人才要忠心,要有用。可惜,太学生们当然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如何得来的。他们可不会因此感激御座上高高端坐的天子,却对自己的举荐人毕恭毕敬。

  这样一来,作为官吏后备队的太学生,渐渐被士族官僚所垄断。从太学中毕业后得到官位的太学生,不是士族公卿的子弟,就是士族公卿的门生故吏。且不说其中良莠不齐的成色,光是这些家伙缺少对天子应有的尊崇和服从,天子刘宏就不会觉得满意。

  于是,为了避免士族势力垄断人才的选拔,导致已经极为庞大的士族势力在朝中的进一步扩大,刘宏顶着朝臣们的巨大压力,在宦官的协助下,建立了“鸿都门学”,以期与“太学”分庭抗礼。

  “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些儒家经典,是士族家学的长项。当今朝廷中的不少世家。都是以精通某一门经书而发家的。

  例如号称“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便以《孟氏易》为祖传家学;同样号称“四世三公”,与汝南袁氏并称于世的弘农杨氏,则世代精读《欧阳尚书》。

  “鸿都门学”则完全抛弃了儒家经典的学习,转而从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着手,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这些艺术才能,向来被儒士们认为是“小道”。可架不住天子刘宏喜欢。天子执意要用这些才艺之士为官,那是做臣子的很难阻挡的。

  由于在招生上,“鸿都门学”主要招收平民子弟,天然的就被贵族子弟居多的“太学”看不起。这种相互间的对立,却正是刘宏想要看到的。如果哪一天,“鸿都门学”的学子与太学生们混成了一体。天子刘宏多半第二天就会把“鸿都门学”给关了。

  于是,刘宏对“鸿都门学”的毕业生大肆优待,常常越级提拔,委以重任。而这些“鸿都门学”的学子,也不愧于天子对他们的优待,基本上投靠到宦官

  请收藏:https://m.biqu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