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5章 千万贯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蹴鞠场中的比赛逐渐趋于激烈,场上球员的拼抢越来越凶狠,有时动作不是冲着球去,而是冲着人去,球员受伤倒地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多数球员,即使是受了点轻伤,也不愿下场休息,只在场边动动胳膊,揉揉腿,稍觉恢复,便重新上场。

  场中有一名“裁判”,见到双方有“出格”的动作,便大声鸣哨示意。到后来,竟是掏出两张红色的小牌牌,将齐云社和府学联队各罚下一人,场中的队员动作才稍许收敛一些。

  而场边的观众则早已看得如痴如醉,热血沸腾。有时竟恨不得自己就是那只在场中飞来飞去的皮球,好直接蹿进对方的球门里去。

  突然,“砰”的一声,府学联队里一名队员踢出一脚精彩的远射,将皮球从齐云社球门前将近三十步的地方踢进了球门里。

  而此刻,另外两名府学联队的队员站在齐云社门前,仿佛都在等着接球。齐云社的守门员被干扰了注意力,根本没来得及做出反应。于是皮球应声入网。

  这座瓦子中的半边场地爆发欢声雷动。拔得头筹的府学联队队员顿时抱在一起,彼此大声庆祝。其他队员都伸手摸摸进球队员头上戴着的头巾,以示庆贺。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喜不自胜,仿佛就是他们自己进的球一样。

  而齐云社的球员同样聚在一起,沮丧固然是沮丧的,但队长依旧在大声鼓励队友:“这才哪儿跟哪儿,后来居上的比赛你们又不是没见过……”

  司马光坐在看台上,拈着胡子从旁观察,越来越觉得这两队相互较量的蹴鞠队员,与上战场之前参与练兵的年轻小校差不多,而这蹴鞠比赛,讲究传跑配合,又弘扬团结精神,着实暗合练兵之道。

  明远坐在司马光身边,缓缓开口,肯定了司马光的判断。

  “司马十二丈,毕竟这蹴鞠本就是应当具有竞技性的运动,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训练战士所用。”

  “汉代刘向曾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那时“蹴鞠”还被称作“蹋鞠”。

  “当年投笔从戎的班超更是将《蹴鞠二十五讲》列为兵书,以此为兵士讲解谋略。”

  也就是说,汉代已经在用“蹋鞠”之术训练兵士,要求他们通过这种“嬉戏之术”而锻炼团队作战的技巧。

  当然,汉代的蹋鞠之术在规则方面限制较小,不仅可以用脚,也可以用手。在场上抱摔对方球员也是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比赛比较暴力,观赏性比较差。

  到了唐时,蹴鞠的表演性质有所提升,规则也改为将球踢进距离地面半丈高的“风流眼”中。据说那“风流眼”的直径只有一尺,在明远的想象中,那简直是和魁地奇的球门差不多的存在了。

  因此唐时的蹴鞠,技巧性远远高于对

  请收藏:https://m.biqu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