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1章 利玛窦的攻击性传教_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屠隆说道:“古人说神道设教,宗教如果使用得当也能让百姓安乐自在。建阳让三一教去帮助传播红薯和负责移民便是这样的做法。”

  利玛窦摇头道:“这也并非三一教的功劳,其实是人性之中的善良使然。人本来就是由神创造的,身上自然带着部份神性,天地之神自然是无限的善,那么人的本性也是善的。即使三一教徒信奉了虚假的神,但是从心出发,总是还能做出一些善良的事情。”

  屠隆被利玛窦突然十分有攻击性的话说的一愣,王文龙在一旁则是暗暗好笑,他知道利玛窦又在借机传教了。

  早期的天主教会到中国以后,往往以为儒家是一种宗教,甚至起出“儒教”这样的名字,把儒家当作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最主要竞争对手,觉得只要打败了儒家基督教就可以统治中国。

  由此观点出发,许多早期的在华传教士都禁止自己的教徒去从事儒家的各种礼节活动,甚至在传教之时贬低儒家学说。

  造成的结果自然是这些传教士被儒家士大夫所抵触,连县一级的行政区都出不了,往往刚刚开始传教就被举报,然后被赶回澳门。

  而利玛窦在大明长期生活之后发现儒家学说本质根本不是一种和天主教一样的宗教,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孔夫子在中国的地位也不像神,他的牌位被和一些中国古代的伟大道德人物和政治领袖摆在一起,受到众人的祭拜,与其说是神仙,不如说更像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哲学家。

  利玛窦由此指出基督教要在华传教,真正面对的对手并不是儒家,而是佛教、道教等等其他的宗教。

  这些宗教之所以在大明能够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儒家学说没有给世人百姓一个神,许多百姓的心灵无所依托,必须要有虚幻的主宰者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之中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由此利玛窦定下的传教方法就是试图使得基督教代替佛教道教在大明的地位,补充儒家学说没有给百姓带来的足够安稳感。

  利玛窦在这思路之下发现儒家的三纲五常之中并没有欧洲人“友谊”的规定,出于“补儒”的想法,他便写了一本《交友论》。

  利玛窦想用此书验证自己的传教方法是否可行,《交友论》虽然目的是传教,但是内容却几乎没有关于宗教的事情,而是一大堆欧洲关于交友思想的格言集合。

  等书籍出版之后,果然其中不少名言警句让此时的明朝人觉得书籍作者颇有见识,利玛窦因为此书名声大振。

  从此之后利玛窦换下僧人的衣服而穿上儒生的服装,并且将自己的传教思路定为

  请收藏:https://m.biqu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