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一十四章 如鱼之得水也(四)_赤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曼长须飘飘,甚有出尘之态。

  他摸着颔下乌黑的长须,笑道:“足下的口音并无破绽。我不知足下是何方人,但足下的这口东海话,惟妙惟肖。”

  “既非是在下的口音露馅,敢问张公,是哪里有了破绽?”

  张曼笑道:“我不是刚说过么?足下与足下这几位同伴的形貌,非同常人,断非是逃难之人!”

  “张公是怎么料出我等是从贵县县北而来的?”

  张曼笑道:“足下等托辞逃难,说明足下等绝非鄙县人士,力大率席卷鄙郡,刘将军引部北来,驻雄兵於鄙县之北,於此风雷鼓荡之关头,又有哪个外乡人敢来鄙县、鄙乡?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足下等定然便是从刘将军营中来的!……敢问足下,未知在下所猜,对也不对?”

  已经估计到“逃难”的这个托辞不太稳当,可能会被人看破,却是未曾料到,才到益民乡,刚见到两个人,“难民”的假话就被戳穿,并且还被看出了自己等人的真正来历!

  曹幹脑筋急转,寻思对策,说道:“公真神目!在下不敢隐瞒,我等正是刘将军帐下的部曲。”

  身份已被看透了,再做遮掩也没意思,不如光棍点,爽快承认。

  一边承认,曹幹一边心中想道:“这位张公既已知我等是义军,却对我等的态度和他说的话,与寻常士民很有不同啊!寻常士民见到我等,谁不害怕恐慌?就算不敢当面骂我等是贼,也绝不会用‘席卷’、‘雄兵’、‘风雷鼓荡’此类的词来形容义军!……怪也,怪也,这个张曼?”

  联想到原本时空中,一百多年后,东汉未年的黄巾军起义,一个大胆的猜测浮上曹幹心头,“据我所闻,早期的道教是积极入世,有其所主张的政治理想的,所以汉未有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有张鲁的割据汉中,直到东晋,犹有天师道起义,所谓《太平经》,‘太平’二字就是他们想要实现的政治理想!如果《包元太平经》与《太平经》果然确是一脉相承,是《太平经》的前身,则眼前这个张曼,他应当就不是个一般的道士,或者说,不是个一般的方士!”

  “据我所闻”,自是曹幹前世所闻。

  他前世所闻的有关早期道教和后来之道教不同,是有其政治理想的此点,倒是半点没错。

  前汉初以黄老之道治国,成、哀之际的甘忠可及其弟子们的积极参政,这都是道家信徒希望能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的表现,后来儒家已成气候,一家独大,道家争不过它,高层参政是干不成了,从而乃有张角等的起义,改走底层路线。

  虽是改走了底层路线,他们的政治理想却依然存在,并无变化,黄巾起义也好、天师道起义也好,造反的目标与甘忠可及其弟子们的政治理想还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致太平”

  请收藏:https://m.biqu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