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八十八章:炼钢_明末汉之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永平府地界矿产资源丰富,不仅仅拥有大量优质煤矿,还有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石墨等等非金属矿也可圈可点。

  黄汉知道早期水泥的发展,明白生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烧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这些资源在地方上都很容易找到。

  他安排人用大明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烧制水泥,程序不复杂,把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物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就得到了水泥。

  虽然质量不能跟后世的水泥媲美但是也能够满足徐光启修建水库、沟渠的需要。

  烧制水泥要把石灰石砸碎还得研磨成粉末状,这第一道工序就需要大量壮劳力,还得需要人挖粘土来搅拌混合,最后出炉的块状熟料还得再次砸碎研磨后才能够得到水泥。

  如此繁重的重体力劳动需要的劳动力何其大也?两万多流民很快就得到了作坊式水泥厂的工作。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其实是最可爱的人,基本上没有懒汉,只要能够吃饱肚子拿到工钱,几乎人人都挥汗如雨努力干活,他们都在争取多得有效工时能够多拿几文钱一天。

  这就是汉民族,任劳任怨的汉民族,勤劳智慧的汉民族,逆来顺受的汉民族。

  现如今,第一批水泥已经投入使用,水泥的使用方法泥水匠掌握起来根本没有难度,在修建的沟渠和在抚宁码头修建的筒式粮仓,泥水匠都以经用水泥取代了石灰。

  在建的从底端出粮食的筒式粮仓好处太多,会减少粮食霉变的风险还能够减少鼠害。

  后世的筒式粮仓动辄储存粮食万吨,目前黄汉没有那个气魄也没有那样的技术,他安排建造的筒仓至多存储粮食三千余石,大概是后世二百吨的库容。

  以后黄汉会不遗余力屯粮,粮食的存储乃是重中之重,有了相对先进的筒式粮仓,会大大减少粮食存储产生的损耗。

  由于没有输送带,粮食入库只能是壮劳力肩挑背扛沿着环绕筒式粮仓的楼梯倒入仓内,出库就容易多了,打开下端的出粮口,黄橙橙的麦子、稻子就会流下来。

  入库慢出库快其实很科学,因为有粮食需要储存说明暂时应该没有饥饿,花时间肩挑背扛完全不用着急。

  需要紧急调粮出库,说不定就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面临饿死,此时抢一天出库时间都能够活不少汉民。

  有两千壮劳力和健妇在专业泥水匠指导下修建粮仓,他们都会得到三餐,一天得到二十文至四十文报酬不等,工作积极性毋庸置疑。

  又由于夏天的施工进度很快,预计在江南的冬小麦送达抚宁码头之时,十个以上的筒仓可以投入存储不成问题。

  忙完了补种农作物,开平附近的农民会相对清闲一段时间,黄汉会开出一天给十文钱以上,并且定量管三餐的优厚条件发动

  请收藏:https://m.biqu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