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七十四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朕就是亡国之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

  这帮鞑靼的台吉、奴酋带走了大明的银币,留下了他们的牲畜,却没有带走大明准备的货物、物资,生活必需品。

  因为台吉和奴酋们,认为大明想要赚两次,第一次是低价收购牲畜,第二次是高价贩售货物。

  朱纯看着那些瘦骨嶙峋的牧民,就是叹息。

  天地良心!

  这些货物已经非常便宜了,至少宣府什么价格,贡市就是什么价格。

  朱纯已经被骂的狗血淋头了,说朱纯应该送去太医院观察观察,是不是鞑靼人的奸细!

  宣府虽然谈不上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也并不宽裕,结果都被拿去贩卖,这不是里通鞑靼吗?

  这不得把朱纯办个通贼的罪?不送去太医院,观察观察这位官老爷到底是不是鞑靼人的奸细?

  朱纯顶着巨大的压力,将这些草原急缺的物资,从宣府运到贾家营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吸引草原人把马匹送到贡市来。

  可惜,草原人的台吉和奴酋,似乎不懂竭泽而渔则无鱼的道理。

  百姓对那些闪着光的银币,根本没什么感触,他们看到了那些铁锅、茶叶、盐巴的眼睛才是亮的。

  于谦的说法是对的,永乐年间,草原人生计困难,不仅仅是大明的攻伐,其中也有大明制成永乐通宝,被草原人用牲畜换取。

  导致了草原上生活崩溃了。

  朱纯指着那些拉着银币走了的台吉和奴酋,还有那些看着盐巴和铁锅眷眷不舍的牧民,最后还是放下了手。

  那些拉到贾家营的物资,再送回宣府扑买就是,宣府也不宽裕,也不都是什么时令之物。

  但是那些走投无路的草原百姓们呢?

  他将所有的见闻写到了奏疏之中:「鞑靼控弦十余万,多畜货贝,稍厌兵,乃徙幕东方,若以物换物,则日滋月息,即令鞑靼、吉囊等部落,众三四十万。」

  「然草原竞奢之风甚嚣,徒慕金银之物,舍本逐末,盛耶?衰耶!」

  朱纯十分肯定,鞑靼王、台吉、奴酋的只带走银币,不带走物资的做法不对。

  按照大皇帝的财经事务理论,货币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而银币的使用价值近乎等于零,而其本身充当的就是交换价值,这些是决定了银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原因。

  这不交换的银币,就像是没有农夫耕种的土地一样,一文不值。

  把银币拿走,然后屯在部落里,等到白毛风来的时候,既不能买煤生火,更不能购置布绢遮风,没有铁锅他们只能用皮兜着水煮食,没有盐巴他们会虚弱无力。

  朱纯才会说,舍本逐末,盛耶?衰耶!

  朱纯的想法,从逻辑上讲,完全是对的,他的道理也是丝毫没有问题的。

  就像圣贤书上那些劝人向善的道理,的确正确,但是现实总是如此的荒诞,永乐年间的悲剧,似乎要在景泰年间,再次上演。

  举着圣贤书做

  请收藏:https://m.biqu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